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9 08:00:00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文俊 通讯员 阚海舟 张奕
云雾缭绕处,茶田层叠如浪。北纬30°区域、世界公认的“黄金茶产区”,湖北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出众多闻名遐迩的茶叶品牌。
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茶园春季采茶忙
恩施玉露蒸青凝翠,锁住春天的鲜嫩;宜红工夫茶条索紧结,红得深沉而热烈;伍家台贡茶“一叶动天下”,书写茶文化的全球叙事……
4月中下旬,由省知识产权局策划主办的“湖北省地理标志‘底蕴寻源’新闻行”首站“上春山””活动走进这片神奇纬度带,探访湖北以地理标志为名片,书写传统与现代产业融合的传奇。
最接地气的知识产权
“蒸、扇、抖、铲……”在恩施玉露茶的原产地——芭蕉侗族乡,88岁的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胜伟与制茶师傅们一道,向人们展示古老的蒸青技艺。
恩施玉露,形如松针,香气清高持久,口感淡雅鲜爽。因汤色如玉,得名“玉露”。
杨胜伟取出一些干茶摊在手上对记者说,《茶经》中记载的“蒸之、焙之”等工艺,因过于繁琐,自明代后逐渐消失,仅恩施玉露等还保留着这种传统工艺。
2013年,“恩施玉露”获准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此后,获驰名商标认定。
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润邦茶业董事长张文旗在制茶车间指导
“地理标志是最接地气的知识产权类型,让恩施玉露做强品牌影响力,赢得更广阔的国际市场,获得更高收益。”恩施玉露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润邦茶业董事长张文旗告诉记者,2018年4月28日,恩施玉露成为东湖国事活动茶叙用茶,香飘世界。恩施州修订完成恩施玉露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生产与加工技术规程,对蒸青、揉捻、烘干等环节进行精准控制,既保证了茶叶的传统风味,又提高了生产速度和产品质量。同时,还建立了茶叶质量追溯体系,保障产品品质和品牌声誉。
2024年,恩施玉露入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工程实施名单,全市茶产业综合产值突破92亿元,恩施玉露产量达2900吨,产值19.2亿元。
有“功夫”的红茶
“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
1200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如此记载,意为山南地区的茶以峡州产的为极品。峡州,正是现在的宜昌市。
采访团从宜都出发,驱车沿茶马古道前行,山路蜿蜒,数不清转了多少道弯后,只见漫山遍野的茶垄层层叠叠,满目青翠。
“杀虫靠杀虫灯、粘虫板,肥料是有机的,还会根据茶树生长情况‘理发’。”大风口生态茶园内,宜红茶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曹绪勇自豪地介绍,茶园从粗放种植到标准化管理,全部执行地理标志生产标准,茶叶达到出口欧盟的品质。
1876年,宜昌被列为对外通商口岸,宜红与祁红、滇红一道成为中国传统外销三大功夫红茶。岁月变迁,宜红茶因茶企规模小、品牌纷争等风光不再。“宜红茶走不出湖北,甚至走不出宜昌”的窘境成为宜昌之痛。
媒体采访团在宜红工夫茶茶园合影
“2020年,宜红工夫茶被列入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2022年,宜昌成立宜茶集团,统一运营“宜红工夫茶”等等区域品牌,对宜红茶种、产、销全产业链进行升级。”宜茶集团品牌营销中心总经理助理周斌介绍,近年来,宜昌市大力实施“振兴红茶”战略,围绕全市“提升绿茶、振兴红茶、发展黑茶、兼顾黄白茶”的发展战略,不断延长茶产业链,“宜红工夫茶”品牌价值已达到46亿元,成为宜昌茶产业的一张靓丽名片。
千年贡茶香飘四海
“德国客商要富硒绿茶,法国客商在等红茶样品。”宣恩县万寨乡伍家台村茶园里,垄间采茶女竹篓里新绿与西兰卡普交相辉映,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贵体恩的手机响个不停。
“杀青要快,揉捻要匀!”制茶车间里,时光仿佛被折叠成双层画卷,土家匠人布满老茧的双手与机械臂的精准轨迹在茶香中交织。
“栗香持久,滋味甘醇”,伍家台贡茶名扬天下,不仅是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还入选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
贵体恩告诉记者,入选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名录后,伍家台贡茶在国外的市场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攀升。2024年,公司对标欧盟和有机茶标准,出口干茶3600多吨。
3月30日,恩施硒茶交易大市场正式开市,宣恩县伍台昌臣茶业有限公司与德国客商、宣恩县宜红贡茶有限公司与摩洛哥客商签约,分别签订大宗茶出海订单1200万美元、800万美元。
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用标企业负责人郑时兵制茶
“特别喜欢伍家台贡茶的美观形状,更钟爱其独特的自然口感,回味甘甜。”德国、法国等茶商感叹。
2024年,宣恩全县茶叶产量达2万吨,茶叶综合产值约13亿元,伍家台贡茶区域品牌价值高达9.34亿元。
宜红工夫茶的新生,到伍家台贡茶的突破,再到恩施玉露的传承,各地知识产权部门正以地理标志为笔,积极打造区域品牌,绘就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