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4 03:03:00
医术和医德在医学教育中相互依存、缺一不可。加快培养兼具高超医学技术和良好医德医风的综合型医学人才,是全面提高我国医学水平、推动健康中国高效建设的关键举措。医教协同背景下,要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价值观念塑造、道德品质培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多措并举推动思政元素在学生学习生活中的广泛渗透与全面覆盖,打造医学专硕大思政育人格局。
以医教协同为核心,打造特色课程体系
高校应将思政教育作为核心内容融入课程体系建设中,实现院校和医院思政教育的紧密衔接。开设具有医学特色的思政课程,引进多样的教学资源,选择合适的课程内容,强化培育学生职业道德。借助古代名医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人物事迹,向学生介绍古代医者的“大医精诚”精神,让学生对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医学形成明确认知,增进对医学行业的认同;列举当代优秀名医贴心照顾患者、用心服务群众的典型案例,实现高尚医德的具象化呈现,引导学生以优秀榜样为目标,不断提升医德医风,成为具有仁爱情怀、尊重生命、廉洁公正的优秀医学人才。
在思政课程建设的基础上,高校应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将思政价值引领贯穿于课程教学与医院规培轮转中,把医学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打造成为思政育人的新阵地。在医学专业理论课中,教师应寻找思政知识与医学知识之间的契合点,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在介绍先进的治疗药物时,引入我国科学家在研究该药物时付出的心血和经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国医学发展的艰辛与不易,树立传承科学家高尚人格、为我国医疗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的伟大志向。在医院规培轮转实践中,带教老师应认真处理医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耐心解答学生对医疗实践的困惑,充分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以自身实际行动向学生传递对医术精益求精、对工作极端负责、对医学事业无私奉献的医者精神。
以全员育人为目标,锻造优秀育人队伍
高校应加强育人队伍建设,包括党政干部、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导师,以全员育人为驱动引擎,推动医学专硕大思政育人格局建设。建立以党政干部为核心成员的领导小组,负责从宏观层面对医学专硕思政教育进行统筹规划,小组成员以身作则,主动走近学生、走上讲堂、走进医院,为学生带来以“大力弘扬新时代伟大医德精神”为主题的思政课。开展多样化的师资队伍培训,通过主题讲座、教学会议等形式培育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医学专业课教师的思政素养和思政教育意识,引导他们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日常管理和教学工作中,常态化推进思政育人工作。建立评价激励制度,根据育人队伍成员在思政育人工作中的具体表现和所得成果,评选出优秀个人,赋予其优秀思政工作者的称号,给予一定物质奖励,并在职称评聘和岗位晋升中予以优先考虑,以此激发各主体参与积极性。此外,高校应邀请医疗单位的优秀医师前来学校开设思政讲堂,结合自身工作经历为学生详细介绍新时代医疗工作者所展现的医德医风,呼吁学生“学医术、悟医德、行大爱”。
以知行合一为指引,开展多样实践活动
高校应组织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实际行动践行和弘扬医德医风,充分发挥自身才能,为健康中国建设作出积极贡献。组织学生前往养老院、孤儿院开展志愿医疗活动,提供健康体检、医疗咨询、知识普及、心理疏导、康复保健、看护照料等服务,让学生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充分应用所学知识、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规培轮转中,带领学生前往当地社区服务中心、卫生所等担任兼职医生助手,为当地居民提供医疗服务,从而了解当地的医疗情况,认清完善的医疗条件对于人民健康生活的重要价值,树立一心为人民健康服务的高尚职业信念。
临床医学专硕作为高阶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要积极顺应医教协同发展趋势,从课程体系建设、育人队伍锻造、开展实践活动等多维度入手,将思政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让学生在系统化的教育教学中培育医德医风、增强职业素养。
〔作者:荀丹丹,西安医学院研究生工作部讲师。本文系陕西省“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 2024年度课题“医教协同背景下临床医学专硕三全育人新格局研究”(SGH24Y2865)研究成果〕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