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9-11 12:26:00
随着“村超”“苏超”的爆火,体育赛事对文旅活动乃至城市治理的促进作用,让人刮目相看。而在北京,“回超”足球赛已经举办了整整20年,这项赛事让回天地区的活力得以持续爆发。近年来,北京不少街道、社区相继举办了各种运动会、体育节等活动,通过打造居民家门口的盛会,让居民都能参与到运动中来,并从中收获健康、收获友谊、收获快乐。
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比赛
“在家门口就能免费看足球比赛,真的非常幸福!”提起“回超”联赛,不少回天地区的居民都赞不绝口。
9月6日下午,秋风飒爽,昌平区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的足球场内热闹非凡,第二十届“回天地区”足球超级联赛的第11轮比赛正在火热进行,由星期天兄弟联队对阵百善英杰队。比赛吸引了众多居民和球迷观赛,为初秋的周末增添了别样的激情。
“来自百善英杰队的45号小将,转身一个射门,球进了!”现场解说激情澎湃,观众的呐喊和欢呼声此起彼伏。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守,每一次精彩的传球或射门都牵动着观众的心。看台上,不少观众是带着孩子一起来观赛的,小球迷们挥舞着手中的小喇叭,为自己支持的球队加油助威。
“这比在家看电视转播爽多了!”球迷马先生目不转睛地盯着赛场上的战况,身旁的妻子正给孩子讲解“什么是越位”。马先生说,自己上学时就曾和家人一起来看过“回超”,如今他也带着孩子来看“回超”,感觉足球场地变大了,观众变多了。“非常感谢家门口能有这样精彩的比赛,只要预约就能免费看比赛,让孩子也有机会近距离感受足球的魅力。”马先生高兴地说。
时间回溯到2004年,当时回龙观社区只有几支居民自己组织的足球队,在几位队长的热心张罗下,成功举办了有9支球队参加的首届回超联赛。经过二十年的发展,从最初用矿泉水瓶摆成大门的野球场,到如今完备、规范的绿茵场,“回超”逐渐声名远扬,在社区里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如今,市民只需通过微信小程序扫码预约即可免费观赛,共享家门口的足球盛宴。
回超的兴盛也带动了周边街道、社区足球赛事的发展。在今年昌平区龙泽园街道举办的首届体育节中,专门设立了五人制足球赛。来自环宇回联二拨子足球队的领队呼树斌,是龙泽园土生土长的原住民,他和一群发小儿因热爱足球相聚,如今大家的年龄都已过了四十岁,此次参赛也算是圆了他们的梦想。“多年来我们这群发小儿虽然一直活跃在足球场上,但却效力于不同球队。要不是龙泽园街道办的这届体育节,我们还不知道要等多久才能再次并肩踢球。这次比赛让我们重新聚在一起,找回了儿时的感觉!”未来,体育节五人制足球比赛将固化为“回超”赛事之一,每年定期举办,以满足更多足球爱好者的多元化需求。
陌生街坊成了队友
在回天地区,能让居民“嗨起来”的不只有足球赛。今年,龙泽园街道首届体育节推出了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台球、象棋共6个比赛项目。“多点开花”的民间体育赛事,不仅给居民带来了视觉盛宴,也让参加比赛的居民收获颇多。曾经“门对门不相识”的邻里,在球场上成了球友,这成了龙泽园街道体育节上常见的情景。
“龙泽羽你,一拍即合!”周六下午,在回龙观中学羽毛球馆,龙泽园街道首届体育节羽毛球杯赛正迎来最精彩的时刻:四支羽毛球队一路过关斩将进入四强,将在当天决出最后的冠军。女双赛场上,发球、杀球你来我往,让人目不暇接,只见云趣园南里队的庄莉默契地弯下腰,给队友腾出接球空间。后场的乔红梅稳稳接应,得分后队友间击掌互动,迎来全场热烈掌声。这里不是专业赛场,却比专业比赛更动人。
乔红梅是云趣园南里队的队长,羽毛球球龄有十多年了。“回龙观地区有很多羽毛球球馆,打球的大部分都是附近的居民。我们队伍里的大部分人都是在球馆里认识的,听说这次街道举办比赛,我们8个人商量了一下,主动报了名。经过6轮小组赛和3场晋级赛,如今竟然到了决赛阶段,我们的心情真的很激动!”
此次龙泽园街道羽毛球杯赛均为双打项目,为了找到队员间的默契,队员们下了不少苦功夫。“每周大家都要腾出时间来训练,也会战术研究,每场遇到的对手不一样,我们也会相应调整出场的顺序。”乔红梅说,队员来自各行各业,年龄跨度比较大,从20多岁到50多岁都有。平时大家工作忙,很难凑齐时间,但为了训练,大家经常牺牲休息时间。甚至有的队员参加完比赛后,还要开车回去继续加班。
经过一下午的比赛,最终云趣园南里队获得了冠军。乔红梅开心地说:“对我们来说,比拿冠军更珍贵的,是通过比赛认识了很多新球友。像我们云趣园、风雅园等社区,都是回龙观地区第一批入住的老街坊,那时候回龙观还没有建起这些羽毛球馆,大家平时忙于工作,也没有机会认识。以前打球基本是固定的几个伙伴,这次和不同队伍的选手交流后,大家慢慢熟悉了起来。有些球友聊天后发现,原来大家都住同一个小区。现在除了比赛,周末有空的时候,我们还会约着一起去球场切磋,偶尔还会一起聚餐聊天。原本不太熟悉的街坊,现在成了能一起运动的朋友,社区的邻里关系也因此变得更和谐、温暖了。”
体育赛事增强社区凝聚力
除了地区级、街道级的大型赛事,近些年还有不少社区举办起独具特色的文体活动,不仅年轻的居民有机会在赛场上展示自己,中老年人同样也有自己的展示平台。在朝阳区亚运村街道,最受瞩目的社区体育赛事非安慧里北社区的“邻里杯乒乓球赛”莫属。每年的春秋两季,安慧里北社区的乒乓球赛都会吸引很多居民前来观看。
来自“慧好乒乓球友会”的古稳云今年已经70岁了,这些年她坚持参加比赛,同时也作为志愿者参与了比赛的组织工作。“别看我们都是一帮退休的老头老太太,办起比赛来很认真的。比如团体赛,每组会有两名种子选手,剩下的队员则抽签决定出战顺序,让比赛既有公平性又有趣味性,水平高的居民可以指导新手,让大家在切磋中交流。”
古稳云介绍,安慧里北社区的乒乓球比赛为团体赛,大多采取五局三胜制,今年参加比赛的居民有40多人,基本上都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年龄最大的居民是78岁的侯伯花阿姨。“当时她既想参加比赛,又担心自己年龄太大会导致团体赛丢分,拖大家的后腿,因此一度没敢报名。大家纷纷鼓励她,名次不重要,开心最重要,最终她鼓起勇气报了名。”古稳云说。
古稳云认为,社区的乒乓球赛既是强身健体的平台,也增强了大家对社区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是1994年住进亚运村的。如今亚运村塔楼林立,每个人的生活节奏都不一样,邻里间很难有机会互相接触。尤其是我们这些退休的老人,平时闷在家里,没有机会去结识新朋友。如果没有乒乓球这个共同的爱好,我们这些30多年的老街坊平时见面最多也就是点个头。通过比赛,邻里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我的很多朋友就是通过打乒乓球认识的,平时在训练场上唠唠家常,也是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渠道。”
如今,在安慧里北社区,乒乓球赛已经不仅仅是一项体育赛事,而是每年大家最期待的邻里盛事。“社区比赛就是一个黏合剂,不仅提升了大家的幸福感,也增强了认同感和归属感。古稳云笑着说。
安慧里北社区工作人员表示,社区邻里杯乒乓球赛已经连续举办四届了,如今比赛已经成为了一个很好的纽带,搭建了居民与居委会之间的沟通桥梁。“在轻松的运动氛围中,我们更容易了解民情民意,增强居民对基层管理组织的信任感和配合度。邻里杯已经不是简单的体育赛事,而是一项长期坚持的民生工程,可以通过文体活动构建宜居、健康、和谐的社区氛围。”
专家说法 民间体育赛事提升居民幸福感
社区治理专家陈凤山认为,街道、社区举办的运动会、体育节等活动,体现出了民间体育赛事的巨大潜力。“举办这样的体育赛事,对社区的建设发展而言,可以有效打破邻里间的陌生感,让大家从陌生人变成和睦相处的好邻居。尤其对于一些‘候鸟型’的社区来说,居民来源多元化,文化背景差异较大。通过体育赛事,居民彼此间的情感文化,可以让原本单一的地域文化变为社区文化。大家通过共同参与的经历,可以营造团结友爱的氛围,让居民们建立对社区的归属感,提升幸福感和获得感。”
陈凤山进一步分析说,社区、街道级的体育赛事活动,可以让居委会、物业公司、业委会和居民之间形成一个协作平台,居民在参与小区体育赛事的管理当中,可以强化对规则的理解、对社区事务的关注和责任感。“如果赛事可以持续进行的话,还可以推动物业公司对于小区体育设施的养护,推动政府、社区对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推动居民参与小区设施的监督和管理,形成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这个的意义其实是最大的。”陈凤山说。
今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丰富体育赛事活动”并出台专项政策,鼓励地方自主办赛,简化赛事审批流程,明确支持社会足球等民间赛事发展。陈凤山表示,该文件对于社区的体育赛事的发展具有正面推动作用。与此同时,社区级体育赛事的发展还面临着很多方面的问题,如是否需要专业运动协会及是否需要在文旅部门备案等,同时赛事过程中的安全性也应有保障。“一个社区级的体育赛事想要长足发展,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长效的运营机制跟自我造血机制之间的协调;其次就是居民年龄跟需求的融合兼顾;同时还需要专业资源跟组织能力的支撑。”陈凤山说。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