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22:28:00
大众网记者 徐玲 通讯员 曹坤 济南报道
清明小长假将至,登山踏青正当时。但您知道吗?错误的登山姿势可能让春游变伤痛——膝关节磨损、踝关节扭伤、肌肉拉伤……别让健康隐患扫了踏青的兴致!山东省立第三医院运动康复门诊专家团队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奉上这份「清明登山安全指南」,从装备选择到急救技巧,助您安全拥抱春天!
清明登山好处多,科学规划是关键
1.节气与运动的天然契合
清明时节气温回暖,草木萌发,登山踏青可舒展筋骨、缓解压力,改善心肺功能。
注意:春季昼夜温差大,山区天气多变,需提前查看天气预报,避免冒雨登山。
2.量力而行,选择合适路线
中老年/久坐人群:优先选择坡度平缓、台阶平整的成熟步道(如景区规划路线)。
青壮年/有经验者:可挑战中等难度路线,但避免盲目探险(如未开发野山)。
注意:登山时膝关节承受压力是平地的3-4倍,下山时可达7倍!路线选择直接影响关节损耗。
热身运动不可缺,登山装备要齐全
1.肌肉激活
踝泵运动:勾脚尖5秒→绷脚尖5秒,重复10次。
动态拉伸:弓箭步拉伸(保持30秒/侧)、踝关节绕环(预防崴脚)、弓步压腿(激活大腿肌肉)、高抬腿(提升心肺适应性)。
注意:避免“弯腰摸脚尖”等静态拉伸,易造成肌肉拉伤。
2.基础装备清单
鞋子:防滑登山鞋或舒适运动鞋(防滑、包裹效果好),避免平底鞋、皮鞋,减少踝关节扭伤风险。
衣物:速干衣+防风外套(推荐“三层穿衣法”:内排汗、中保暖、外防水)。
辅助工具:登山杖(减轻膝关节压力,尤其下山时)、护膝(已有膝伤者必备)、护具(踝关节有扭伤史者建议佩戴绑带式护踝)。
上山下山有技巧,姿势对了才省力
1.上山技巧:省力护膝
身体前倾,小步匀速前进,用大腿发力带动身体,减少膝关节弯曲角度。
口诀:“像爬楼梯一样,脚跟先着地。”
2.下山禁忌:莫冲莫跳
下山是膝关节损伤的高发阶段。建议侧身缓步下行,借助登山杖分散压力。
错误姿势:直腿冲下山、跳跃式下山(易导致半月板损伤、髌骨劳损)。
这样登山更安全,关键习惯请记牢
1.正确行走姿势:膝盖微屈,重心均匀置于双脚上。
2.观察情况:留意身边环境和拥挤人群。
3.规避风险:避免边走边看手机,夜间行走需携带手电筒。
身体信号别忽视,这些情况快停下
1.安全心率:运动中最大心率建议为:(220-年龄)×60%-80%(具体需根据患者心肺功能适当调整)。
异常信号:心率持续超过目标范围且伴随头晕、气促;运动后心率恢复缓慢(如停止运动5分钟后心率仍高于静息心率20次/分以上)。
2.安全血压:运动时收缩压会有升高,舒张压不变或轻微上升;运动后收缩压逐渐回落,30分钟内恢复至静息值±15mmHg。
异常信号:收缩压持续>180mmHg或低压>110mmHg超过30分钟。
肌肉酸痛莫慌张,科学恢复有妙招
1.冷敷与拉伸
当天:若关节肿胀,用冰袋冷敷15分钟(间隔2小时重复)。
次日:静态拉伸小腿(靠墙勾脚尖)、大腿前侧(扶墙屈膝拉脚踝)。
2.酸痛管理
延迟性肌肉酸痛通常在24-48小时达到高峰,可热水泡脚或使用泡沫轴放松。
注意:持续72小时以上的剧烈疼痛或关节活动受限者,需及时就医排除韧带损伤。
损伤发生别着急,简单处理很必要
1.踝关节扭伤:立刻遵循“POLICE原则”
P(Protection,保护):停止活动,给予局部固定制动,避免二次损伤。
OL(Optimal Loading,适度负重):48小时内减少行走,疼痛缓解后可做非负重踝泵运动(尝试踮脚行走),促进恢复。
I(Ice,冰敷):48小时内每次15-20分钟,每日3-4次,间隔2小时。
C(Compression,加压包扎):弹性绷带“8”字包扎法(从脚背绕至小腿)包裹踝关节。
E(Elevation,抬高患肢):高于心脏水平,减轻肿胀。
2.肌肉拉伤:冰敷+轻柔按摩(沿肌肉走向),避免立即热敷或剧烈拉伸。
这些人群登山要当心
1.慢性病患者:
高血压、冠心病患者需携带急救药物(如硝酸甘油),避免独自登山;糖尿病患者需注意足部保护,穿无缝线袜子,防止磨破皮肤。
2.儿童与老年人:
儿童需全程看护,避免攀爬危险岩石;老年人建议结伴出行,登山时间控制在1.5小时以内。
这些症状必须马上就医
1.关节畸形/异常活动/剧烈疼痛
2.肿胀周长差>2cm(用软尺测量对比健侧)
3.普通处理48小时后仍然无效果
若登山后出现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等情况,请及时到该院运动康复门诊评估,早干预、早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