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23 18:21:00
吃粽子,是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在江西德安县博物馆,珍藏着一对750年前南宋时期的粽子。两个粽子呈菱角形,长6厘米、宽3厘米,外皮为粽叶,以天然芦苇叶和麻线捆扎。粽子被放置在一个透明的长方形盒子内,供游客参观。
这两个粽子1988年出土于江西九江德安县桃园山南宋周氏墓,墓主人周氏右手持着一根长40厘米的桃枝,桃枝上系有两个粽子。碑文显示,墓主周氏是南宋新太平洲通判吴畴的妻子,葬于咸淳十年(1274)。从粽子的编织手法和技艺上看,保持着地方传统特色,与现代粽子的制作方法非常相近。
墓葬中为什么会出现粽子呢?这得从粽子的起源说起。粽子最初在春秋时期出现时,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的;到了晋代,成为端午节庆食物。因此,粽子有祭奠之意,放入棺木中表示亲属对逝者的哀悼。
另外,随葬的粽子不放单个,而放两个,寓意成双成对、吉祥如意。
不管是包制手法还是整体样貌,这两个粽子看上去和我们现在常吃的粽子一模一样,是目前发现较早的实物三角粽子,并且保存相当完好。它们就像一把钥匙,为研究两宋时期的饮食提供了难能可贵的实物资料。
并州新闻 王水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