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1 16:46:00
祖国西南边陲的边境线上,临沧各族儿女正齐心编织一张特殊的“网”——以民族团结为经、强边固防为纬,让边境线成为坚不可摧的团结线、幸福线。
镇康县帮东村的“议事厅”,周一总是人气爆棚。傣族、汉族、佤族等六个民族的乡亲围坐一圈,话题火热:“我家20亩坚果快成熟了,人手不够怎么办?”沙文兰话音未落,普文兰笑着接茬:“合作社有办法,会帮你增加人手的。”
坚果合作社负责人金国成胸有成竹:“全村4000多亩,挂果的2000亩,采摘运输我们包了。”村支书金国友认真记录:“大家的意见,认真落实。”
这个坚持了多年的“周一议‘三农’”,早已不是简单的农事会。“以前各民族各干各的,为灌溉水源都能吵半天。”金国友看着团结和睦的场景,嘴角笑开了花。“现在有事坐下来聊,去年修产业路,各族群众义务出工,几天就挖通了。”
这间小小议事厅,已成为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的“强磁场”。镇康县创新“基层治理+民族团结+民主协商”模式,“边寨协商”机制应运而生,已巧妙化解基层难题210个。
如何让团结之根扎得更深?镇康县亮出组合拳:“周一议事”覆盖全县村寨,议事厅、章程、党建指导员三管齐下,让协商不走过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村规民约;“火塘小分队”“石榴红宣讲团”深入村寨宣讲246场,受益超1.25万人次;党史与中华民族发展史宣讲1350余场,覆盖9万余人。镇康县民宗局副局长李晓雁说:“我们以‘边疆党建长廊’为抓手,实现了基层治理全覆盖,群众安全感达98.2%。2024年,勐堆乡帮东村被党中央、国务院表彰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就是最好的肯定。”
在临沧,328个国家和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像星星一样散落,3个边境县、10个边境乡(镇)、44个边境村(社区)全部上榜,连成了一条闪光的“团结示范带”。
“社区小赵家孩子落户材料齐了,明天去所里办;李大妈家玉米该收了,联系合作社帮忙……”勐董边境派出所民警马起兴的笔记本记得密密麻麻,这是他走村串户记下的“民情账”。
40多公里边境线蜿蜒在崇山峻岭中,马起兴带着这本账跑了6年。“群众是我们的根基。”他指着账本上的记录,“这些事解决了,各族群众的心才会凝聚起来,才会愿意跟我们共同守边。”
40多公里复杂边境线如何守?马起兴的妙招是“车轮警务”:出租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变身“移动哨卡”,188双眼睛织密防控网。去年,依靠这些“车轮上的情报员”,成功拦截劝返68人。临沧边境管理支队勐董边境派出所政治教导员张茂才点开微信群,里面全是各族群众发来的辖区动态。“我们带着群众一起巡边、护边、讲政策,把派出所的专业力量、党员先锋、群众热情拧成一股绳,让守护神圣国土的信念在边疆扎得更深、更牢。”
以“一个思想”凝心,“一条主线”聚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临沧筑起了“村村是堡垒、户户是哨所、人人是哨兵”的钢铁防线。
在这里,民族团结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议事厅里的坦诚相见、丰收季里的互助双手、是边境线上的并肩。临沧用最生动的实践证明:人心聚则边关固,团结紧则家国安。
来源:临沧新闻网
编辑:李颖(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