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5 06:31:00
今年是陈云同志诞辰120周年。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陈云念念不忘英雄烈士的牺牲和奉献,身体力行崇尚英烈、捍卫英烈、学习英烈、关爱英烈,凸显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比深厚的“烈士情结”。
“只有建设强大国家,才对得起烈士的牺牲”
革命烈士之所以在陈云同志的心目中始终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因为他与无数革命烈士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曾经风雨同舟、南征北战。从中央特科的隐蔽战线,到郊区农村的革命暴动,从长征路上的战略突围,到四保临江的烽火战场,他和先烈们在一起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里铸就了坚定的信仰、必胜的信念和生死与共的深厚感情。他始终清醒地认识到,新中国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
1985年整党期间,他指着党员登记表上入党介绍人一栏中“恽雨棠”的名字,潸然泪下,哽咽地说:恽雨棠及其妻子李文,是和何梦雄等24名共产党员一起被敌人杀害的。牺牲时,恽雨棠年仅29岁,李文才21岁,而且有孕在身。随后,他神情郑重地讲道:“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前前后后牺牲了几千万人,绝不能让国家断送在我们手里。这些牺牲的同志,有名有姓的我就知道好几个。比如,在东北解放战争期间,我有一个警卫班。四保临江时,部队伤亡很大,我那个警卫班除了留下3个人外,其他人都被抽调到前线。凡是上前线的同志,后来都牺牲了,因为他们如果活着,是一定会回来看我的。这些话,我在全国解放后经常讲。”
陈云同志之所以“这些话”“经常讲”,是为了不断地告诫人民:风雨飘摇的年代里,总有人肩扛旗帜,为后人开辟出前进的道路;内忧外患的岁月中,总有人挺身而出,高擎信仰的火炬,照亮人们前进的方向;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总有人舍生取义,他们燃烧自己的生命,化作星星火种,让中国革命燃起燎原烈火。劝君莫忘英雄血,一寸山河百战功。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作为幸存者和后来人必须倍加珍惜,时刻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
对烈士最好的缅怀,就是继承烈士们为之奋斗牺牲的革命事业,确保党永远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每当党和国家处于重要关头或需要作出重要决策时,陈云同志总要提到那些为革命流血牺牲的烈士,提醒自己和党员干部不要忘记艰苦卓绝的奋斗岁月,不要忘记烈士们未竟的事业。
新中国成立之初,经济衰败,百废待兴,恢复国民经济成为中共中央的当务之急。中共中央任命陈云同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副总理兼财经委员会主任,主持政务院财经委员会会议,担负稳定市场物价,恢复经济的重任。面对一穷二白的烂摊子,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竭力破坏和私人资本家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后的通货膨胀,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极力阻挠新中国恢复和发展经济,企图把新中国扼杀在摇篮之中的阴谋,陈云同志无所畏惧、坚定信心:“只有建设强大国家,才对得起烈士的牺牲。”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陈云同志不负众望,勇挑重担,为稳定物价、统一财经、实行统购统销、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作出贡献,推动了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变相索贿受贿的案子,因为涉及一些高级干部,中纪委处理时遇到了阻力。陈云同志知道后,亲自出面督查督办。在给一位中央领导同志打电话时,他说:“这个案子一定要办,否则党风搞不好,无法向几百万烈士和几千万牺牲的战士交代。”对这个案子,他始终盯住不放,直到涉案人员受到严肃处理。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成立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时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陈云当选为第一书记,他高度重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的思想建设、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等著名论断。
“让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陈云特别欣赏臧克家的一首诗《有的人》。他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以诗的语言,表达对鲁迅先生的深情缅怀和敬仰,说明鲁迅先生虽已离世,但他的精神和思想依然在人们心中鲜活,他的作品和思想将永远流传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样,无数革命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像鲁迅先生一样永远值得我们的缅怀和纪念,理应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现代诗人应修人是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党员,曾于1921年5月1日,与进步青年一起在上海创办了以“使得无产者有书看”为宗旨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传播马克思主义。当时,陈云经人介绍,也去过那个图书馆借书,而且就是在那里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应修人又先后在广州黄埔军校和武汉国民政府劳工部工作。1927年赴苏联留学,1930年回国后从事党的地下斗争,并加入左联。应修人曾在中共中央军委、中共中央组织部工作,后任中共江苏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陈云在与他并肩战斗中相识相知并结下深厚友谊。1933年5月14日,应修人因叛徒出卖而遭围捕,他英勇地与特务们展开激烈搏斗,不幸坠楼牺牲,时年34岁。对此,陈云一直沉痛不已、怀念于心。1984年10月30日,陈云特地约时任人民文学出版社顾问、中国作家协会顾问楼适夷谈话,请他为纪念应修人烈士写一篇纪念文章。因为楼适夷当年既参加过上海通讯图书馆活动,又在江苏省委宣传部工作过,对应修人烈士比较了解。楼适夷很快写出了题为《修人,不朽的一生》的纪念文章,经陈云审阅,刊登在1985年2月7日的《人民日报》上,使应修人烈士的光辉形象走进人民的视野,得以广泛传播。
1983年4月,陈云在北京收到四川省仪陇县委的一封信。信上说,他们在地下党的档案中,发现一个叫席懋昭的人,在1935年曾被四川省委派到大渡河迎接中央红军,后来护送陈云去上海,多年后又与陈云在延安见过面,1949年11月27日牺牲于重庆渣滓洞监狱。来信的目的,是想核实这些情况。陈云收到信,很快委托秘书复信四川省委组织部:当年确有一位在灵关小学当校长的地下党员护送他到成都、重庆,后来在延安还见过这位同志,但因为时间久远,姓名记不得了。如果席懋昭当过灵关小学校长,可能就是那位同志。几个月后,四川省委组织部致信陈云:席懋昭在1934年和1935年担任四川天全县灵关小学校长,同时附寄《席懋昭情况简介》和一张席懋昭的照片,请陈云提供一份证明材料。看到照片,陈云连声说:“就是他,就是他,和我的记忆完全吻合!”当即,他口授了《关于席懋昭烈士一段经历的证明》,明确席懋昭同志就是当年护送他到成都、重庆的地下党员,特别强调:“应肯定席懋昭为革命烈士,记下他在完成护送我出川这一党的重要任务中的功绩。”并郑重地在材料上面签了字。事后,四川省人民政府根据陈云同志的证明材料,追认席为革命烈士,并根据他生前为党所作的重要贡献,追记大功一次。席懋昭烈士的革命事迹,随着报告文学《绝密使命:护送陈云出川始末》的出版而被广泛传颂。
“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行,缅怀是为了更好地奋进。陈云同志对烈士的深情怀念,还表现在他对烈士子女的精心培育和无微不至的关心上,着心于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陈云同志在延安担任中央组织部部长期间,就向党中央提出建议并组织落实,请各地的地下党组织把烈士子女送到延安,和在延安的干部子女一起进行集中培养教育,并统筹许多烈士遗孤前往苏联学习深造,让他们继承父辈的遗志,为继续父辈未竟的事业学知识、打基础。1938年,党把许多革命烈士的遗孤和革命干部的子女从全国各地寻找回来,集聚延安大家庭,其中有中国工农红军早期优秀将领刘伯坚的儿子刘虎生,新四军副军长项英的女儿项苏云等,陈云常常邀请他们去自己和中组部的窑洞过周末和节假日,给他们以家庭般的照顾和慈父般的关爱。一次,刘虎生得了坏血病,有生命危险,陈云听说后及时赶到现场,组织医护人员进行抢救,并一直陪护到他醒来。以后几个月,几乎天天把自己的一份营养面包送到刘虎生手上。当欢送刘虎生前往苏联学习深造时,陈云还把自己唯一一件值钱的物件——瑞士怀表送给了他。这些事,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原兵器工业部研究院总工程师的刘虎生记忆犹新。
陈云不仅把对革命烈士的特殊感情,倾注在对烈士后代的关怀备至和严格要求上,而且坚持把缅怀英烈事迹、传承英烈精神,作为对烈士子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洗礼,促进他们转化成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的内生动力。1949年6月19日,上海刚解放不久,陈云在给家乡老战友陆铨之子陆恺悌的回信中谆谆教导:“我以父兄的责任叮嘱你一件事,就是千万不可以革命功臣的子弟自居,切不要在家乡人面前有什么架子或者有越轨违法行动”;要求他们“必须记得共产党人在国家法律面前是与老百姓平等的,而且是守法的模范”。信中还说:“我与你父亲既不是功臣,你们更不是功臣子弟。”“你们必须安分守己,束身自爱,丝毫不得有违法行为。我第一次与你通信,就写了这一篇,似乎不客气,但我深觉有责任告诫你们。”
1983年正月初一,陈云特邀瞿秋白烈士的女儿瞿独伊,蔡和森烈士的女儿蔡妮与儿子蔡博,张太雷烈士的女儿张西蕾,赵世炎烈士的儿子赵施格,刘伯坚烈士的女儿秦燕士、儿子刘虎生,罗亦农烈士的女儿罗西北,郭亮烈士的儿子郭志成等几位革命烈士子女来家里一起欢度春节。陈云说,看到你们,就想起了你们的父辈们在白色恐怖中战斗的情景。当得知他们继承父辈遗志,在祖国各条建设战线上都学有所成、各有成就时,陈云表示十分欣慰。他说:“你们的父亲都是建党初期的党员,参加革命比我早,是我的前辈,其中有的还直接领导过我。他们有的是被敌人逮捕杀害的,有的是在作战时牺牲的,死的时候都很年轻。”“我们的新中国,是他们和千千万万个革命先烈用生命换来的。今天的每一个胜利,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我们这些活着的人,没有忘记他们,也不会忘记他们。我相信我们的后人以及后人的后人,也是不会忘记他们的。”陈云最后勉励大家说:“你们都是革命的后代,是党的儿女。你们应当像自己的父辈那样,处处从党的利益出发,为了维护党的利益,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我看到你们健康成长,非常高兴。现在,我们党和国家的形势很好,你们要和周围的同志一道,爱护这个好形势,发展这个好形势,为把我们国家建设得更富强,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
崇尚英雄、缅怀先烈是良好社会风尚。进入新时代,党和人民对为国牺牲、为民牺牲的英雄烈士,给予极大的荣誉和敬仰。2013年10月1日,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第一个国庆日,习近平总书记与首都各界群众一起,冒雨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2014年,我国以法律形式将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从那一年起,习近平总书记坚持在这一天出席人民英雄纪念碑前的烈士纪念活动,风雨无阻,从未中断。
用最高的规格迎接在抗美援朝战斗中牺牲的英烈,用最丰富激扬的文艺赞颂英烈,用最严格规范的法律保护英烈……在习近平总书记引领推动下,全社会崇尚英烈、捍卫英烈的氛围日益浓厚,“英烈”这个光荣的称谓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光明的中国是奋斗而来的,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需要一代代人的接力奋斗。对英烈最好的纪念,就是英雄辈出;对历史最好的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新长征路上,“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需要我们像陈云那样,胸怀“烈士情结”,“铭记烈士们的遗愿,永志不忘他们为之流血牺牲的伟大理想”,进一步增强历史自信、激扬历史主动精神,汲取烈士精神中“为崇高理想信念而矢志奋斗”的伟大基因,让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成为引人向前、催人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激发奋斗之志,凝聚奋斗之力,接力奋斗之路,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把英烈参与开创、为之奋斗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陈云纪念馆原党委书记、馆长)
原标题:《党员登记表上入党介绍人一栏中的这个名字,为何让陈云潸然泪下?》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新华社(资料图) 图片编辑:徐佳敏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吴瑞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