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11:26:00
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4月12日,作为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蜀道文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蜀道方志集成·河南道卷》在四川茂县首发。在首发式上,来自四川大学、四川省社科院、蜀道研究院、巴蜀书社、陕西省汉中市档案局等川陕甘三省高校、科研院所及文化机构的50余位专家、学者齐聚茂县,以“古蜀之源、羌魂故里”为主题展开了一场学术研讨。众人围绕蜀道文化研究、古蜀文明探源及文旅融合发展等议题展开深度对话。
《蜀道方志集成·河南道卷》
由李勇先、毛丽娅主编的《蜀道方志集成·河南道卷》分为两辑共28册,收录历史时期河南道沿线府州县地方志和相关地理文献28种,涵盖蜀道河南道沿线政区沿革、山川形势、城池关隘、道路交通、名胜古迹、历史人物、诗文词赋等丰富内容,为人们从事相关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该丛书作为四川省蜀道文化出版工程重要成果,由巴蜀书社历时三年完成编纂,为蜀道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文献支撑。
李勇先(右)在首发式上
四川省政府文史馆特约研究员、省区划地名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李勇先教授,作主题为《河南道:华夏文明传播的重要通道》的演讲,介绍了“河南道”的来龙去脉。“河南道”又称“吐谷浑道”,是西域、甘青藏与巴蜀地区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通道,它因两晋南北朝时期辽东鲜卑慕容部一支在川甘青交界之地建立吐谷浑国又称河南国而得名,但河南道开通的历史却相当久远。这条连接川甘青通往西域的河南道,不仅是历史时期民族迁徙的重要走廊、华夏文明传播西南地区的重要通道和中国西南最古老的玉石之路,而且是华夏文明传播到边疆地区的重要通道,这条以今青海湖为中心,向南经今甘南、松潘、茂州(茂县)、汶川进入四川,或沿白龙江、岷江南下入蜀,西北经今柴达木盆地,跨越阿尔金山,进入新疆若羌,与“西北丝绸之路”相连接的河南道,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几乎代替了河西走廊,实现中国西北与西南以及东南的沟通与交往。
四川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张星誉在其所作的“史前先夏古蜀第一道氐羌道茂县寻根觅踪”分享中也提到,随着岷江流域茂县境内营盘山遗址考古发掘彩陶器物残片的发现与复原,白龙江流域甘南州临潭县磨沟遗址的考古发掘,以及四川三星堆大批量各类文物的出土与深入研究,使得历史时期甘宁青进入川西北和四川盆地的道路,亦即史书所谓南北朝时期盛极一时的“河南道”和岷山道,得以证实其开创和形成的时间确乎早在史前时期。其证据便是马家窑彩陶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的持续向南传播和彩陶、灰陶、玉器、青铜器等器物的接连发现。简而言之,“河南道”和“岷山道”就是古羌人由西北进入四川盆地最西边最古老的一条入蜀之道,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历史上的地位与价值不言而喻。
研讨会现场
关于陇蜀文化在古代的交流, 天水师范学院教授雍际春认为“羊皮鼓”是文化交融的一个活标本、好线索。他提到,古代羌族聚居地天水和至今仍是羌族聚居区的川北均有羊皮鼓。通过比较发现,天水旋鼓、川北羊皮鼓虽在形制、内容、形式上均有差异,但在使用羊皮、表演、祭祀通神等实质性方面却大致相同,说明两地羊皮鼓为同源分支发展,天水旋鼓更多地成为民俗表演,而川北保存了更多古老的传统。这正是天水唐宋以后居民以汉族为主,而川北仍是羌族聚居区之故。“羊皮鼓现分布于东起河南,西至青海,南达贵州的广大地域,蕴含着羌氐汉藏在历史上交往交流交融的文化密码,亟需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