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0:55:00
“以前虽然也有农业机械,但效率低,成本高。现在有了新技术,机器能自动规划路线,一次性完成多道工序,效率大大提高,收入也更有保障了。”3月12日,是文水县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2025年马铃薯种植的第一天, 放心不下的合作社负责人侯学斌一大早就来到田里查看情况。站在田埂上,望着一行行整齐的田垄,他的脸上挂上了松弛的笑容。
春风拂过吕梁山,沃野千里焕新颜。在这片曾经以贫瘠著称的土地上,一场由科技创新驱动的农业变革正悄然上演。
侯学斌口中的“新技术”,指的是合作社今年引进的先进种植设备和技术。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装载了导航系统的农机。这台农机不仅能自动规划路线,还能一次性完成播种、覆膜、铺滴灌带、砌垄、施肥等多道工序,极大地提高了种植效率。
“以前没用过这么先进的设备,今年第一次装导航,一开始还不太会用,多亏了技术人员帮忙调试。”农机手笑着告诉记者。习惯了原来的手动模式,面对新技术,他一开始有些手足无措,但这样的小插曲很快就过去了。在技术人员的耐心指导下,设备很快调试成功,在田间奔驰起来,身后一行行笔直的田垄在阳光下显得格外整齐,仿佛在诉说着这片黄土地上的新变化。
“从12号开始,我们要抓住20多天的种植期,完成基地1000亩马铃薯的种植,所以引进新技术,提升设备的效率非常关键。”侯学斌笑着说。
从“靠天吃饭”到“导航种田”,从“汗滴禾下土”到“轻松把田种”,科技的进步正在深刻改变着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
就在文水县田园薯业专业合作社忙着开展马铃薯种植的时候,几十公里外的临县小马坊村千亩食用菌产业园内,菇农霍秀娥正忙着采摘成熟的香菇。她笑着说:“以前,我们一年只能干四五个月,去年开始,我们能从年初干到年尾,挣5万多元。”
让霍秀娥实现“四季有活干”的,是园区改造的“四季棚”。过去,冬季低温导致菌棒无法出菇,村民只能停工。2024年,园区给每个大棚加装了空气能供热系统,实现大棚恒温调控,彻底告别“冬歇期”。
“四季棚就是可以根据香菇的生长环境,自动调节它的温度、湿度,提高土地利用率,也提高了香菇品质和产量。”园区技术员张泽峰介绍,2024年,该园区出菇90万千克,今年预计出菇能达到110万千克。
从“靠天收成”到“人定胜天”,科技赋能让吕梁的农业生产逐渐摆脱自然条件的束缚。从“经验种植”到“科学种田”,科技的支撑让农业生产更加精准、高效,为粮食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去年冬天一直没有雪,导致今年小麦旱情比较严重,抓紧时间进行沟施肥料之后,地温稳定到十度以上,马上就可以浇灌,解决这个旱情。”在交城县夏家营镇大辛村1300亩小麦种植托管区,施肥机正在对冬小麦进行施肥作业,技术人员手持专业的测温仪器对土壤温度进行温度测量,交城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中心主任任建全针对当前小麦田间管理,重点讲解了病虫害防治、施肥灌溉等关键技术要点,手把手指导农户科学开展农事操作,为小麦增产增收“保驾护航”。
作为我市化肥行业的领军企业,金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一条条现代化生产线,从年后开始便昼夜不息,机器轰鸣声与工人的操作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繁忙而有序的生产画面。
该公司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推出了一系列高效化肥产品。研发的“金兰1号”复合肥,采用先进的缓释技术,能够根据作物生长需求精准释放养分,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还针对不同土壤和作物,推出水稻、玉米等专用肥,满足农业生产的多样化需求。
“我们的总产能在80万吨左右,产值达到了10亿元。今年,我们计划再推出3至5种新产品,更好地满足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山西金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闫建东表示。
从文水县的马铃薯西兰花种植基地“科技范儿”,到临县的枣木香菇产业园打破季节“魔咒”的“四季香菇”,再到配备了“智囊团”的交城县春耕备耕一线,处处涌动着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今年的“两会”上,我市提出,严守耕地红线,保障粮食安全,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507.09万亩,粮食产量达到21.78亿斤以上的目标,并继续做优“985”重点产业链中的八大农业产业,全力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为新目标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科技的引领下,吕梁农业孕育着无限希望,向着现代化的目标稳步前行,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壮丽篇章。记者 刘少伟
来源:吕梁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