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哲学的自主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7:37:00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周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术期刊《哲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自主性”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中心和关键。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要破解围绕“自主性”产生的一系列难题,更好引领学界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破除西方知识体系的话语霸权

近代以来,西方学界长期把持着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权。哲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等领域都在使用西方的学术体系、学术话语,接受西方对于“知识”和“真理”含义的界定,这也直接塑造了今天各学科知识体系的形态。因此,要从“以西方知识观为唯一真理”的错误认识中解放出来,从中国自身的文化主体性出发,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培根以来的经验论传统和休谟对于事实与经验的二分,共同锻造了近代科学的客观性和可检验原则。而19世纪上半叶的实证主义思潮把“去哲学化”和“去价值化”的双重主题引入社会研究的科学化进程,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成为西方社会科学所追求的“知识客观性”。根据法兰克福学派和福柯等当代哲学家的反思,现代社会的知识与权力本身就存在诸多勾连,而这种勾连正是许多现代社会问题的根源。西方所追求的“知识客观性”深刻体现着西方自启蒙运动以来的权力—知识结构,使启蒙理性成为塑造社会与意识的最具支配性的权力形态,这也构成了20世纪现代性反思的核心内容。实际上,西方的知识体系同样有着鲜明的文化意识和自主意识。无论德国古典哲学还是20世纪以来的法国哲学,都形成了具有鲜明自主性和高度原创性的文化形态。“二战”前后,美国哲学家从英国、奥地利吸收了分析哲学的基本方法,与美国自身的实用主义传统相结合,迅速塑造了美国哲学界的主流形态,这同样有着明确的民族意识。

到今天,英美哲学更多是以工具化的知识生产为导向,以“追求知识的客观性”为口号,对人文学科的各个细小分支进行形式化、量化的精细研究。但我们必须看到,有一批研究打着“价值中立”或“价值多元主义”的旗号,实际上却在暗中推行美式的“政治正确”,以隐蔽的方式形成新的话语霸权。在“知识客观性”和“价值多元论”的口号下,任何文明的价值主张都被排除出知识体系,使文明的文化主体性与其生产出的知识体系相剥离。这种价值多元主义留下的只有一个悖论:什么价值都可以信奉,却又什么价值都不能信奉。在价值中立和价值多元主义外衣下的人文社科研究反而成了一种具有高度排他性的“学术一神论”。只有破除“价值中立”“价值多元主义”背后的话语霸权,我们才能明确“自主性”的真正意涵。

发展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方法论

哲学社会科学的提法源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关系,就是以“实践”为中心的哲学与以“实践”为对象的社会科学的关系。正是实践贯通了哲学和社会科学的关系,也正是实践使得哲学和社会科学并提。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方法论就是要以调查研究的方法取代实证主义方法,以在实践中发展的“现实”取代客观静止的“事实”,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为导向,在人民大众的社会历史实践中生产历史性知识。中国哲学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分别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实践方法论提供了思想资源,这也是高品质学术期刊要探索的重要方向。

中华文明有着悠久的经史传统。经是中华文明的常道,却不是固定不变的静止的形而上学概念;史以经为定针,便不是杂乱无章的盲动。经史传统在连续与突破的辩证关系中损益递进,赋予中国哲学以守正创新的文化生命力,使其得以在事实与价值之间相互观照,达到“源流互质”的真正的客观性思维。中国古代的义理学能够在事实与价值之间保持动态平衡,使中国哲学始终带有深厚的经世济民的价值关怀,能够切中时代之命脉,切中百姓的日用平常之道。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主客圆融的义理观。

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事实”。从实证主义的方法论看来,“事实”是客观的,只有去除主观性和价值性的实证方法才能真正认识客观的“事实”。然而,“事实”的客观性和研究主体的价值中立是一个形而上学的预设,实际上,“事实”总是由主体发现,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科学的知识归根结底是自主性的知识体系。

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提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正是这个提法本身确立了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自主性与客观性、中国性与世界性的问题,关键是如何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问题,解决好理论从实践中来的问题。从范畴先行出发,从与范畴对应的所谓“事实”出发来肢解实践,最终只能形成片面的理论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现代哲学革命的产物,是以“实践”为核心建立起来的反形而上学的“哲学”,而“社会科学”则是认识实践理解实践的知识体系。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科学”是一种体用关系。因此,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统一的特征,深入反思西方知识体系形成的具体历史条件、内在机理,充分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形成的独特道路和文化传统,充分认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的发展史及其自主性探索的历程,是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所必须完成的任务。

学术期刊与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不是从零搭建一个知识体系,也不是凭空创造一个知识体系。学术期刊在推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时,应当秉持开阔的学术视野,引领学界对人类过往社会实践所积累的知识体系加以总结提炼,积极探索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路径。

总的来讲,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处理人类已有知识积累的方法是“转化与吸收”。转化西方已有知识体系背后的主体价值属性,吸收人类优秀知识积累的成果,反对抽象的形而上学真理,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历史中检验已有知识积累,批判已有知识积累,革新已有知识积累。在现实的历史实践中,应注意从知识的逻辑演绎和时空演变两个维度,处理好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普遍性知识”“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与其他知识传统之间的关系。

基于对西方真理观和西方实证主义的批判,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应在“转化”已有人类知识积累的基础上,从以下五条路径推动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一是在世界文明关系中定位知识的自主性。必须清醒认识到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紧迫性和复杂性,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二是解决知识体系的“西方化”问题。任何知识体系的构建,都容易受到既有知识体系的限制和影响。西方既有知识体系是其社会历史、经济政治、意识形态的反映,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统治”地位。这种“西方化”不仅表现在社会科学、人文艺术科学领域,也表现在自然科学领域,使得其研究方法、评判标准等均受到既有话语的干涉或不公对待。三是摆脱对世界文明关系中强势话语的依附性,在知识生产、评价标准、研究目的及潜在应用前景等方面实现独立自主,建立真正立足于本国国情的知识体系。四是探索人文社科领域中的文化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历史科学”以及中国哲学传统中的实事求是的精神,成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理论来源。五是推动学科体系创新与学科知识更新。自主的中国化的知识体系必定是与时俱进的,哲学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也必须适应新的社会历史环境和具体国情。

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建设任务就是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奠定学理基础。基于这一任务,哲学各个二级学科承担着不同视角、不同领域、不同维度的任务。譬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肩负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提供思想引领的关键责任;中国哲学研究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一个知识面向,是坚持“两个结合”的必要思想资源;外国哲学研究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重要思想参照系,是我们理解现代文明、现代社会、现代文化的一把必不可少的思想钥匙。伦理学、政治哲学、美学、宗教学、逻辑学、科学技术哲学等学科作为以问题范围和研究对象为划分标准的学科范畴,在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承担解决现实问题、积累实践知识、回答时代之问的重要任务。期刊应引导学界在生产自主知识的五条路径中持续深化探索,综合统筹不同学科,在跨学科交流中推进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通过批判西方真理观的“知识客观性”和西方实证主义方法论,我们要巩固文化主体性,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既清醒认识到西方关于“知识客观性”背后的主体权力,又清醒认识到西方社会科学所谓价值中立的虚假性。以基于人民群众的价值立场,对人类已有知识成果特别是对西方已有知识体系进行“转化和吸收”。在这持续不断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提供前提反思、奠定学理基础。

人文社科期刊作为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的重要平台阵地,要自觉担负好光荣使命,坚持用学术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推出有深厚学养、深刻学术思想、深入实践根基的研究成果,实现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16日 11版)

[ 责编:李伯玺 ]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

相关文章
评论丨减压躺椅、躺平凳走红,公共服务要看见“情绪”
2025-04-16 12:19:00
抖音安全与信任中心开放日:算法有人工“护航”,多样化推荐打破“信息茧房”
2025-04-16 10:42:00
广交会开幕!4月来华用户日均用微信支付消费笔数同比大增 136%
2025-04-16 09:33:00
牛弹琴:特朗普又要变卦了
2025-04-16 08:03:00
中国哲学的自主性
2025-04-16 07:3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