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15:46:00
鼓励结婚生育不能仅停留在发钱上,还需要全面构建一个婚育友好型社会。
据《南方日报》报道,广州市白云区龙归街道南岭村自今年1月起实施《初婚奖励实施方案(试行)》,规定双方或一方为本村户籍股东成员的初婚夫妻,最高可申领4万元奖金。南岭村党委委员、村委委员何嘉敏表示,村民对于该政策的接受程度也很高,表示非常支持,认为可以减轻操办婚礼的压力。
今年3月,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倡导适龄婚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为符合条件的结婚登记对象发放结婚红包、消费券等。
在山西吕梁,自2025年1月1日起,对在吕梁市登记结婚(双方均为初次登记)且女方年龄在35周岁及以下的夫妇,给予1500元的奖励。
从育儿给补贴,到结婚有钱拿,我国多地的生育支持体系正在持续完善,政策“红包”撬动人口新生机,效果也值得期待。
结婚仍是生育的前提条件
众所周知,近年来,我国生育率和结婚人数整体呈不断下降趋势。
根据《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24》的数据,2023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只有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生育率过低,不符合人口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要求。因此,近年来我国陆续出台了多项生育支持政策。
民政部数据显示,从2014年至2022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连续9年下降。虽然2023年结婚登记对数比上一年有所回升,但2024年全国结婚登记又下降至610.6万对,相比2023年下降了约20.5%。2025年一季度全国结婚登记181万对,同比减少15.9万对。
诸多现实因素导致年轻人的结婚生育意愿不高,比如,结婚成本和育儿成本攀升、职场竞争激烈等。在此背景下,各地积极出台奖励结婚生育的具体措施,释放出了积极信号。
因此,无论广州南岭村初婚最高奖4万元,还是山西吕梁初婚就能拿到1500元,都不仅是一种物质奖励,更是一种政策导向,体现了政府对家庭价值的重视与支持,一定程度缓解了年轻人的现实顾虑,也引导他们重新审视婚姻和生育的意义。
在我国,对于绝大部分家庭来说,结婚是生育的前提条件。我国的这一婚育现状,也与欧洲国家大不相同。
近年来,许多欧洲国家的非婚生子女比例已超过50%,生孩子不一定要结婚。但在我国,非婚生子女比例很低,绝大部分出生人口仍是婚生子女,生育与结婚密切相关。因而,在我国,“发钱鼓励结婚”,对提升生育率具有很明显的积极意义。
发钱鼓励结婚是个好开端
在发钱鼓励结婚之前,更常见的是育儿补贴政策。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指出,制定促进生育政策,发放育儿补贴,大力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面对生育率持续走低的现实,多地通过“真金白银”的方式减轻育儿家庭的经济负担,体现了对人口问题的重视。
例如,部分城市为育儿家庭提供购房补贴和育儿补贴,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生育成本高的压力,也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政策的切实支持。经济激励虽然不是万能的,但确实能在短期内提升部分群体的生育意愿,值得肯定。
由于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不同,在鼓励结婚生育的补贴标准、覆盖范围等方面,需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让政策更契合当地实际,也才能落到实处。比如,一般地方可以争取把育儿补贴做得更到位,富裕地区则可以在育儿补贴之外奖励结婚。
当然,鼓励结婚生育不能仅停留在发钱上,还需要全面构建一个婚育友好型社会,包括完善生育休假制度、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加强住房政策支持、强化女职工权益保障等。
无论如何,发钱鼓励结婚生育都是一个良好开端。未来,也有待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构建更友好、更支持婚育的环境,让更多年轻人敢结婚、愿生育,方能真正扭转低生育率趋势,进而实现人口的长期均衡发展。(作者 何亚福 人口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