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浙江省委党校权威解读|胡青:统筹推进人才队伍建设,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11:12:00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刘庆 蔡滢 通讯员 许昌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十五五”规划将谋篇布局。3月4日至3月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以下简称“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

根据2025年全国两会发布的信息内容,浙江省作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之一,在数字经济与科技创新、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绿色发展与生态文明、对外开放与区域合作、民生保障与社会治理、文化强省建设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显著的发展成就和未来规划,作为中国经济强省和创新高地的战略定位,未来将在数字经济、共同富裕、绿色发展、对外开放等领域继续发挥引领作用,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提供“浙江样板”。

浙江省委党校作为浙江省重要的理论研究和干部培训基地,对于浙江省在两会期间展现的战略定位有着深刻解读。潮新闻特邀浙江省委党校教授,为广大读者权威解析两会精神,深入剖析浙江未来发展方向,共同探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专家简介:

胡青,英国卡迪夫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浙江省委党校国际合作交流部副主任、副教授,MPA硕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人才管理领域研究。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作为创新驱动和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素,人才始终是浙江建设“重要窗口”、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科技创新高地的重要支撑。近年来,浙江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和服务等方面不断探索,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成果。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浙江如何进一步推动人才队伍建设?潮新闻记者就此采访了浙江省委党校国际合作交流部副主任、副教授,MPA硕士生导师胡青。

潮新闻:新时代新征程,浙江应如何进一步完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胡青:人才是强国之本、竞争之基、动力之源。《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全面提高人才队伍质量作出了重要部署,为新征程上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指明了前进方向。从实践来看,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面对人才队伍建设新形势新要求,亟需以更宏阔的视野、更高远的格局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优化人才发展“育引用留”全链条支持体系,把浙江人才强省先发优势转变为科技创新领跑优势,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浙江新篇章提供强大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一是完善人才自主培养机制,大力建设战略人才力量。充分发挥教育的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深入实施高教强省战略,以“双一流196”工程为牵引,引导高校分类建设、特色发展,紧扣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优化调整高校学科设置,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推进理工结合、工工贯通、医工融合、农工交叉,培育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复合型青年人才,形成拔尖创新人才成长梯队。同时,注重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构建中职和高职、本科梯度衔接培养体系,畅通职业教育学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通道,培养造就大规模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二是加大人才对外开放力度,打造全球人才蓄水池。坚持全球视野、世界眼光,围绕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三大科创高地建设,依托之江实验室、良渚实验室等高能级科创平台,以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为着力点,持续拓宽以才引才、活动引才、资本引才等多元引才渠道,积极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证和社会保障卡证卡集成改革,让更多全球智慧资源、创新要素为我所用。

三是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更大力度下放人才计划、职称等自主评审权,科学推进人才分类评价。例如,对应用型人才,可以通过用人单位薪酬、风投机构投资额来判断人才价值;对基础研究领域人才,则需加快建立小同行评审机制;对面向核心技术领域开展科技攻关的急需紧缺人才,需要健全揭榜挂帅机制,以实绩实效“论英雄”,让有真才实学的人才都能有用武之地。

四是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营造一流创新创业生态。针对人才创新创业中面临的创业融资、知识产权保护等共性问题,积极发展耐心资本,推动金融机构加大对核心技术领域人才企业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引导资本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同时,聚焦人才生活就业中的“关键小事”,整合政府部门、医院、学校、行业协会等服务资源,集成涉企、法律、医疗等服务事项,打造人才安居落户、子女就学、住房保障、医疗健康等“共性+个性”多元服务场景,让人才安身、安心、安业。

潮新闻: 面对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培养需求,浙江应从哪些方面发力?

胡青: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浙江持续把人才强省建设向纵深推进,人才自主培养能力显著增强。2024年,浙江全国重点实验室总数达到38家,新增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94家,新增数量居全国第一。浙江省级人才计划和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才的比重分别达60%和70%。当然,也要清醒地看到,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科技进步和产业迭代不仅需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领域顶尖科技人才,也迫切需要一大批活跃在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人才。然而从现实来看,高等教育对科技自主创新支撑力不足问题依然存在,与此同时,“有人没活干、有活没人干”现象凸显。对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以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为重要抓手,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

一方面,面向国家战略需求,深化以科创平台为牵引的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大力培养急需紧缺人才。围绕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急需紧缺领域,发挥省级实验室、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等科创平台在协同创新中的资源配置作用,与高校合作开展学科联建、人才互聘,搭建概念验证、中试熟化等科技成果转化基地,构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技术转移为一体的科教协同育人模式。

另一方面,面向产业创新需求,深化以校企深度合作为牵引的产教融合育人模式,在项目实践中全面提升高技能人才培育效度。聚焦“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瞄准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方向,结合各地产业链特征,积极建设现代产业学院,推动行业龙头企业和科技型骨干企业深度参与专业设置、课程开发、实习实训等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开展校企联合招生和“订单式”培养,打通技能人才培养从课堂到实践的“最后一公里”。

潮新闻:产学研联合培养是深化人才使用制度改革的关键。在进一步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深度合作方面,您有哪些建议?

胡青:近年来,浙江大力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浙江省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已从高等院校以及部分重点企业双聘人才520人,与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1200余人,有效推动了学术界与产业界的人才融通。与此同时,当前我们也面临着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科研成果转化效率不够高等现实问题。对此,需要从人才流动、转化对接、主体支撑等方面协同发力,进一步提升产学研融通创新质效。

一是拓宽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的流动渠道。加大力度实施校企人才“共享互聘”,从高校、科研院所遴选高层次人才到企业担任“科技副总”,尤其对于中小企业急需紧缺人才,应适当放宽“科技副总”年龄、学历、职称等要求。从企业遴选高层次或高技能人才到高校担任“产业教授”,可以根据需要在高校、科研院所带研究生,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是推进科创平台与高校、企业、产业链结对。聚焦新质生产力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技术转移转化中心,加快推动科研成果从样品变成产品。同时,健全科技成果“先用后转”体系,扩大对中小企业免费试用覆盖面,让更多科研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

三是强化企业主导作用。支持行业龙头企业牵头,协同上下游骨干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创新联合体。建立重大项目企业出题机制,开展关键共性技术联合研发,切实提高龙头企业及科技型领军企业在项目指南编制、评审论证等环节的参与度,推动科技成果示范应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惠民县让科技政策精准“滴灌”企业,助力企业向“新”而行
2025-04-03 18:38:00
刘晓庆李若彤“下凡”,就这个feel倍儿爽的短剧能上桌了吗?
2025-04-03 14:58:00
梅林街道商会行业分会成立:共筑合作桥梁,推动创新升级
2025-04-03 11:43:00
4月15日起施行!学校、幼儿园违反规定将从重处理
2025-04-03 11:31:00
谋划“十五五”,新型工业化如何推进
2025-04-02 21:5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