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7:13:00
在与辽宁读者面对面的交流中,作家梁晓声思维敏捷、佳句频出。
开篇的话
“人类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正是这种养料。”在万物生长的春天,辽宁省第十四届全民读书节带着新鲜的养分翩然而至。对于阅读者而言,最大的惊喜是活动所邀请的众多文化大家、学者——梁晓声、李洱、东西、臧永清、孙惠芬……其中不乏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的得主,可谓星光熠熠。今起,本报开设“大家读道”专栏,对来参加读书节的文化名家进行深入采访,以书籍为纽带,围绕他们的人生经历、精神成长、阅读之道、创作之路、社会生活、读书指南等问题展开对话,通过文化大家的视角,回应读者的关切,耕读文字的沃野,收割智慧的春光。
核心提示
帆布包、粗布鞋,一身朴实装扮的梁晓声就这样从我们所熟悉的充满厚重、温情和历史感的文字中,走到了台前。
世界读书日之际,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当今文坛顶流作家,梁晓声自然是忙碌的,他把这份忙碌理解为身为作家的行动自觉,因此我们看到,在沈阳连续两日参加省第十四届全民读书节相关论坛活动时,年逾七旬的他思维敏捷,超乎其年龄,而言辞间自然流淌出的真诚更反映出他对人性、文学、生活的深刻感悟。
作为阅读的受益者,梁晓声认为,全民读书节的意义在于更进一步倡导大家亲近书籍。让我们走近梁晓声,听他讲述阅读之于人生成长的意义。
“文学作品应像采蜜一样,关注普通人人性中闪光点”
作家的创作总是与家乡交织在一起,梁晓声也不例外。譬如他曾提到作品《人世间》就是“写给家乡的情书”。“作为东北老乡,来到沈阳我有种回家的感觉。”出生于哈尔滨的梁晓声刚一落座就把此行比作“还乡”,“20多年前来的时候,沈阳是大的,但似乎摊子比较散,这一次它给我的印象是又雄壮又美丽。”
梁晓声擅于在作品中记录时代褶皱中的普通个体命运,其笔下的周秉昆、郑娟等平凡人物常以“善的惯性”对抗岁月的艰苦。谈及《人世间》的创作初衷,他说:“那年我回到家里安排母亲的后事,前来送葬的年轻人很多,他们都叫我二哥,我才知道他们大多是我母亲的干儿子、干女儿,他们和我弟弟的关系比较亲密。我弟弟就是当年留在城里的一个不必下乡的孩子。于是我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当一个家庭的哥哥姐姐离家之后,留守的弟弟妹妹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所以我决定为他们写本书,而且在中国文学的画廊中关注这个群体的长篇小说还不是太多。我觉得文学作品应像采蜜一样,关注普通人人性中闪光点。”
为什么《人世间》的创作,积累的时间很长?梁晓声表示,当觉得一些人物相对不那么模糊,他们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开始活跃起来了,才是准备充足的时候。“我不把情节看成是多么难的事,情节可能在推理探案等特定题材中才显得更重要,但是现实生活中的情节都差不太多。要使情节生动起来,一定得有足够的细节。就像穿项链一样,材质差不多,线也差不多,凭什么你的这串跟别人不一样?那至少得有几个珠子是别人没有的,我把它穿在我的项链中,我把这看成细节。所以我历来苦恼的是寻求细节,足够的细节有了,人物活了就可以动笔了。”
“阅读会帮助我们丰盈内心园林的景观”
《大东北》《礼出红山》《大辽河》……辽宁省第十四届全民读书节推荐阅读书目的长卷在大屏幕上浮现,梁晓声看得很认真。他对书单的丰富多样性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觉得一个人哪怕在一年中把书单上各类书中的几本读一下,就会有收获。一些人通过生活感悟来丰富自己的内心园林,但这并不够,需要从书本中来汲取知识和阅读心得,只有这两者结合起来,内心园林的景观才会丰满。像我这种年龄依然要靠阅读来解惑。”
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有什么用?这似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此,梁晓声的回答听起来浅显平实,但在他的直白里蕴藏着洞见和深刻。“有句话说叫‘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每个人都是社会之核,每个人都有无限的机会。如果只关心自家事,那就是自行使自己的核变小了,如果你决定做一个这样的人,你可以什么书都不读。但如果对自己的人生有更高的追求,则离不开书籍。你如果不读书,就如同剪断了和这个世界的优质联系,剪断了和这个世界上各行各业优秀者的关系。另外,当今社会各种信息扑面而来,是或非如何判断,如果没有阅读积累的话,很容易被带节奏,甚至被他人所忽悠。”
创作者的学识底蕴赋予作品力度,创作者的价值观和情怀决定了作品的广度与温度。说起文化价值观的引导,梁晓声的语调不由得激动和犀利了几分,他说:“社会上有一种论调,是说如果一个人不能成为成功人士,这个人就报废了,这个说法我不赞成。我的小说《我和我的命》的结尾,写了几个女孩子用十余年的奋斗,只不过是使自己的生活稳定下来,也并没有成为老板。我认为这是生活常态。我的作品更多强调的是平凡并普通着,那便如何?那便没有幸福了吗?我平凡,我就小吗?如今各行各业有那么多年轻而勤恳的普通工作者,难道我们视他们的人生为无意义吗?我认为那种成功学的观点是应该纠正的偏见。”说到此处,台下掌声雷动,甚至有大学生禁不住大声叫好。这一刻,身为老者的梁晓声与众多尚未踏入社会的年轻人达到了思想上的共鸣。对成功的界定,梁晓声的回答无疑给了无数普通人坚定的信心。
“文学作品与影视化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梁晓声的多部力作被搬上荧屏,电视剧《人世间》更是火遍全国。对于文学作品影视化,梁晓声一直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大学毕业后从北影到儿童电影制片厂,我在这个圈子里工作了二十几年。在电影制片厂的工作对我的文学创作有最直接的触动,那时我耳边经常听到的是——人物,人物,人物。演员常说,哪怕我演过100个角色,当我告别演艺生涯的时候,如果没有一个角色能被人记住,那么我会觉得遗憾。这使我在写小说的时候建立了一种本能,一个人物如果没有在我头脑中活起来,我是不会轻易下笔的。全世界很多的优秀作品都被戏剧化和影视化过,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作为作家值得骄傲的一点是,如果我们没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提供好的文学作品,那么戏剧舞台和电影院银幕上就几乎没有更好的内容。这是一个文艺链,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愿意为出版界和影视界及时提供好的作品文本。”
文学即“人学”,梁晓声的诸多作品印证了“文学是人生的底色”。在访谈中,梁晓声抛出一个问题:“先别说文学是写人的,我们不妨先来探讨一下什么叫人?”他以人性基因的视角带领我们穿越回古罗马时代,用生动的语气描述了角斗场上互相残杀的场景。“更多的人坐在看台上吃着零食,看人和人之间的残杀。我们今人的基因中有着这种观看的习惯,所以电影里出现了一个词叫暴力美学。同样在那个时期,剧院里还上演戏剧,另外一些人在欣赏表演,街头还有人贩卖诗歌。我们今天问自己究竟带着哪种基因?我认为,你爱看什么,就证明你哪种基因多。所以说我们要读书,要读一点好书,就是要使我们的基因更像和文化、文学、好书贴近的那部分。”
对于阅读兴趣的培养和品位的提升,梁晓声表示这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有了一定阅历和积累,爱读书的人自然会知道好书在哪里。不同的年龄往往有不同的阅读兴趣。我主要是强调一点,读什么样的书、成为什么样的人,取决于自己。”
因为盛名,“梁晓声说”“梁晓声金句集锦”颇受追捧,而这一次,他开始打假“梁晓声说”了。在回答读者提问时,梁晓声说:“亲爱的同志,你真的认为这是我书里所写的吗?我的文字里断然不会出现‘我自己很重要’这样的表达。我有时看了之后会认真回想,这是我说的吗?十之八九不是。”
作为大学教授,梁晓声与青年学生有很多交流,对于学生学业上的压力也很是理解。他认为:“压力大的时候,读网络小说、看小品、听相声、玩掼蛋,以最快的方式消解疲劳,很正常。但当你生活得相对松弛一些的时候,多读书是有益的。”从梁晓声对青年学生的建议中,可以窥知其生活的智慧与情趣。“在生活的间隙中,在责任和责任互相交替的过程中,我们见缝插针地读了几本好书,感觉心灵得到了舒缓。其实,没有谁打开一本书是一定为了从中得到更大的启迪,更多的时候看的可能是闲书,但是闲书也会使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些滋味。”
■人物简介
梁晓声 著名作家,北京语言大学教授,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代表作:《人世间》《我和我的命》《雪城》等。
(辽宁日报记者 吴丹 文并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