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信息发布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生活中长出的新写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3 13:48:00    

岭南盛产一种榕树,会生长出许多气根,扎根热土,凌冬不凋。

在东莞,一种源自生活深处、由普通劳动者执笔的“素人写作”正悄然兴起。这些各行各业的人,借助手中的笔、键盘或者手机进行创作。他们从“被代言”变为“主动言说者”,像岭南的榕树一样,活力涌动,不断生长,长出了写作的新样本。

我经常游走于这些热爱写作的“素人”中间。身份不是他们的标签,文学是他们共同的精神灯塔。范雨素说,她做保姆没有名字,只被叫“阿姨”,写作才能证明自己存在,“如果没有文学,我只是乡下一棵不知名的野草”。正如每一片树叶都沉淀着独特的阳光味道,每一段人生也都有着值得书写的时光片段。写作,正是“素人写作”者确认自我存在、在平凡生活中拒绝平庸的重要方式。

他们相信行动能反哺心灵,相信写作能改变命运,相信水没有退路便成了瀑布,相信把热爱做到极致便成了价值。温雄珍穿梭童装店与烧烤摊之间的身影,王瑛擦亮高楼时望向远方的视线,邝美艳流水线上的青春,唐春元肩扛煤气罐的坚韧,杨华之送快递途中的遭遇,曾为民与石头对话的暗语……表达上的多姿多彩,呈现的是生活经验的丰富多元。他们习惯将生命经验升华为文学意象。黄立明于菜市场中谋生计,灯下伞下记流年;网络作家求无欲、瓦力以文学想象建构理想世界。“素人写作”者与他们的作品一道,构筑起一幅丰富、可靠、接地气的时代精神图谱。文学是什么?文学是源于生活的精神创造。

“素人写作”从流水线旁、出租屋里、街头巷尾生长出来,带着汗味、机油味和饭菜香,真实地刻录着这座城市的呼吸、心跳与梦想。东莞曾有打工文学的创作传统,但今天“素人写作”的文学表达已超越打工文学的“生存叙事”,转向更具人文温度的“生活叙事”。写作者的身份认同从“他乡”转向“我城”,在长街繁华中看见岁月静好,身在市井却依然渴望思想的充盈。他们的写作,像寻常巷陌中开出的鲜花。这些从生活沃土中生长出的新写作,为城市文化提供多元视角的“活态档案”,为城乡中国积累可供解读的素材。在地经验中蕴含着人类普遍情感的密码,“素人”们笔下的文字是有灵魂的,其他人难以模仿。

“素人写作”只是一个命名,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生动样本,为文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时代的发展也托举着“素人写作”。在为成绩欢呼的同时,也应正视其伴生的局限与挑战:作品质量提升仍存瓶颈,更毋论时光无情的淘洗沉淀。所幸,新经验与新可能已然破土而出,昭示着一个更开放、更多元、更富生命力的大众文艺的未来。

来源:人民日报

相关文章
生活中长出的新写作
2025-08-13 13:48:00
用旋律烹调乡愁,奏鸣乡土新韵
2025-07-14 20:30:00
【视频】2025年7月4日《屏南新闻》
2025-07-05 14:36:00
第五届鲲鹏青少年科幻文学奖宣讲暨科幻文学创作讲座走进西浦上步
2025-06-18 10:03:00
苹果通过AI标签技术提升App Store应用可发现性
2025-06-16 07:2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