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7 12:53:00
长沙晚报掌上长沙7月27日讯(全媒体记者 傅容容 实习生 邓佳瑶)2025年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这一纪念日旨在致敬诺贝尔奖得主巴鲁克·布隆伯格博士在乙肝病毒研究上的卓越贡献,并持续提升公众对病毒性肝炎的认知。病毒性肝炎作为全球公共卫生挑战,是导致肝硬化、肝癌的重要病因。导致肝炎发生的原因是什么?如何防治病毒性肝炎?今日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肝脏外科主任周乐杜教授为市民支招。
传统病毒未除,现代代谢肝病激增
目前,我国肝炎疾病谱呈现复杂格局。病毒性肝炎以乙型(HBV)和丙型(HCV)为主,非病毒性肝炎则主要由脂肪肝、酒精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构成。
“我国曾属乙肝高流行区。”周乐杜教授介绍。自1992年启动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2002年实现全民免费计划免疫后,儿童感染率已降至低流行水平。然而,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我国现存约7000万慢性乙肝感染者,占全球总数的三分之一,乙肝仍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HCC)的首要病因。
丙肝则呈现“可治愈但待发现”的特点。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的应用使丙肝成为可治愈疾病,但大量患者尚未被诊断。更值得警惕的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MAFLD)的激增。“因生活方式剧变,脂肪肝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其炎症类型(NASH)是进展为肝癌的重要推手。”周乐杜教授强调。此外,酒精性肝病随饮酒量上升而增多,药物性肝损伤也因滥用药物(西药占60%,中药及保健品占30%)日益凸显。
周乐杜教授便接诊过许多因使用“偏方”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朱女士(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朱女士自2023年以来,一直被关节疼痛困扰。去年12月,一位自称曾患关节炎的朋友向她推荐一种“偏方”,朱女士持续服用了半年。
近日,朱女士感到全身乏力、疲惫,半个多月后全身皮肤泛黄、小便如浓茶。就医检查发现转氨酶指标严重超标,属药物性肝损伤。住院期间,她在医生指导下积极进行保肝护肝治疗,精心调理一段时间,出院后又服药两周,身体恢复。
此外,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在年轻人中也较为高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前者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有关,后者由特殊原因所致。营养过剩致体重过快过重、肥胖等代谢综合征相关脂肪肝及隐源性脂肪肝属原发性;营养不良、全胃肠外营养等所致脂肪肝属继发性。
肝炎与肝癌之间的联系并非绝对,然而仍需保持警惕
肝炎是否必然进展为肝癌?周乐杜教授明确回应:“绝大多数患者经科学管理可避免癌变,但肝炎确是肝癌最主要病因。”
中国肝癌患者中,约80%与乙肝相关,10%与丙肝相关。数据显示:慢性乙肝无肝硬化者,年肝癌发生率约0.2%~1.0%;若发展至肝硬化,风险骤升至3%~6%;若肝硬化合并肝功能失代偿(如低蛋白血症、黄疸),年发生率高达10%。丙肝相关肝癌风险集中于肝硬化患者,年发生率约2%~4%。“尽管丙肝治愈可使肝癌风险下降80%以上,但已形成的肝纤维化仍需持续监测。”周乐杜教授补充道。
脂肪肝的威胁同样不容小觑。非酒精性脂肪肝患者10~20年内肝硬化发生率为0.6%~3%,而NASH患者10~15年内高达15%~25%。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年肝癌发生率约为1%~2%。
周乐杜教授提醒,科学干预可显著降低肝炎进展为肝癌的风险:乙肝患者需长期规范抗病毒治疗,维持病毒DNA阴性;丙肝患者应早筛早治,实现DAAs药物治愈;脂肪肝患者须通过饮食控制、减重、运动改善代谢;所有高危人群(如40岁以上男性、肝硬化者)应每6个月接受腹部超声联合甲胎蛋白(AFP)筛查。
肝癌防治突破:从微创手术到“转化治疗”
我国肝癌诊疗近年迎来质的飞跃,形成“早期微创化、中晚期转化治疗”的新格局。
早期肝癌治疗日益微创化。“腹腔镜/机器人手术、射频/微波消融等技术大幅加速患者康复,疗效媲美传统开腹手术。”周乐杜教授介绍。中晚期肝癌则受益于“转化治疗”理念革新——通过“靶向+免疫+局部治疗”的组合策略,将不可切除肿瘤转化为可手术病灶。
例如“靶免联合”配合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使部分晚期患者肿瘤降期,获得手术机会。周乐杜教授团队研究发现,此类方案有效率可达近80%,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
在治疗手段不断创新的同时,周乐杜教授介绍,我国肝癌的防治体系也日趋完善,形成了覆盖全生命周期的三级预防网络:
一级预防重在“防未病”:通过普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倡导严格控酒、避免食用霉变食物(含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及不洁饮水(如藻类污染水源)等措施,从源头上阻断肝炎发生和肝癌主要病因。
二级预防着眼“早发现”:针对肝炎患者、肝硬化人群等高风险群体,推行定期筛查。国家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五癌免费筛查”已将肝癌纳入其中,为45-74岁人群提供每6个月一次的腹部超声联合甲胎蛋白(AFP)检测,旨在早期揪出癌变。
三级预防聚焦“防复发”:对于已接受手术等治疗的肝癌患者,术后坚持规范的抗病毒治疗(针对病毒性肝炎背景患者)并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如严格戒酒、均衡饮食、规律作息),是降低复发风险、延长生存的关键环节。
“肝癌可防可治,无需过度恐慌。”周乐杜教授呼吁公众树立信心:一级预防能够有效阻断病因,早期肝癌患者的五年生存率超过70%,而中晚期患者通过转化治疗同样有望获得生机。随着我国三级预防体系持续优化及“2030消除肝炎”计划推进,抗击肝病的防线正愈发坚固。科学认知、积极干预,是实现“肝”净未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