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危险!丽江14岁女孩吃饭时被3厘米鸡骨卡喉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7 17:34:00    

近日,14岁女孩小和(化名)与家人就餐时突发剧烈呛咳,呼吸困难,整张脸憋得青紫。家人一通忙活施救后,小和还是难受得不行,紧急送到医院检查发现,一根3厘米长的鸡骨

像“钉子户” 一样,卡在气管里!

家人将小和送医后,在喉镜检查时并未发现异常,CT检查结果让人大为震惊:一块长约3厘米的“船锚状”鸡骨深深嵌入小和气管内,尖锐边缘刺入管壁随时可能引发致命性大出血或气道穿孔。

CT显示气管隆突处的异物

随后,小和的诊治医生立即联系了玉龙县人民医院胸外科主任孙传武。得知消息后,孙传武主任立即启动危重气道异物应急预案,一场在毫米间展开的“拆弹行动”正式打响。在手术室内,胸心外科、手术麻醉科团队密切配合,在全麻喉罩下通过电子支气管镜,清晰地看到了那根卡顿在气管隆突处的鸡骨头,形如船锚,边缘锐利,部分已刺入周围气管壁及气管膜部,周围组织充血水肿。

操作活检钳精准取出异物

幸运的是,通过胸心外科与手术麻醉科的协同努力,麻醉及手术很顺利。术后,小和的呛咳和疼痛症状得到了明显缓解,复查CT也未见气胸及纵隔气肿等并发症,一切指标逐渐恢复正常。

长达3厘米的"船锚状"鸡骨

气道异物是生活中常见急症之一,也是一种非常危险的急症,严重的气道异物往往五六分钟就能致命。因此,及时、准确地处理这种突发情况非常重要。

孙传武表示,每年接诊的此类患者并不少见,玉龙县人民医院胸外科团队在处理气管异物、肿瘤消融治疗、气道内支架置入等高难度手术方面,已积累了十余年的丰富经验,成功挽救了无数患者生命,“但预防永远大于救治”。

“临床工作中,气道异物以食物最为常见,如猪骨、鸡骨、鱼骨等动物骨头,还有花生米、豆类、瓜子、果核等。”玉龙县人民医院胸心血管甲乳外科副主任,主治医师张云春说,儿童进入呼吸道的异物更多,除上述食物类之外,还有塑料玩具、笔帽、纽扣电池、硬币等。

气道异物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但儿童占绝大多数,尤其是1-3岁的儿童属异物吸入的高发人群,约占80%。成人发生气道异物相对较少,在成人发生气道异物的患者中60岁以上的男性为高发人群。

气道异物的临床表现因异物大小、阻塞部位、患者年龄及异物存留时间不同而有所差异。异物刚吸入时,患者主要表现为剧烈的呛咳,较大的异物阻塞气道可能出现呼吸急促、发绀、窒息,并迅速意识丧失。如果异物长时间滞留于气道内,会引发持续性的炎症反应,导致阻塞性肺炎、肺脓肿、肺不张、脓胸,甚至纵隔感染等,患者会出现持续性发热、咳嗽、憋气、胸痛等表现。

“气道异物诊断确定后应迅速手术取出。咽喉部的异物,可通过喉镜或支气管镜取出。气管、支气管内异物必须在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下取出。较大的喉部异物无法取出或严重喉头水肿患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然后经切口置入支气管镜或硬质支气管镜取出。”

同时,张云春强调,针对气道异物,作为医务人员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急救措施以及熟练的支气管镜操作技能。“手术前要有充分的物品准备,包括不同型号大小的可弯曲支气管镜、硬质支气管镜以及异物钳、网篮、冷冻探头等工具,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团队协作、多学科配合,特别是与手术麻醉科的配合,这类手术常常因为手术医师与麻醉医师共抢生命通道,手术风险高,对麻醉的要求特别高,能否对该类患者成功建立麻醉是手术开展的前提,安全有效的麻醉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气道异物虽然危险,但做好预防、掌握急救技能,在一定程度上会把风险降到最低。想要远离气道异物,可从生活中这些事情入手:

婴幼儿:避免接触小的塑料玩具、电池纽扣、硬币等高危物品。

儿童食品:小儿进食需成人监管,避免整颗坚果、果冻、黏性食物;食物切小块,去鱼刺/骨再喂食。

养成良好的进食习惯:食不言寝不语、细嚼慢咽,进食时避免说笑、跑跳或仰头进食。

此外,若遇到气道异物,对神志清醒的、气道无完全梗阻的患者,能咳嗽的鼓励用力咳嗽排出异物,密切观察。对于气道完全梗阻、无法发声、无法呼吸的患者:立即实施海姆立克法(腹部快速冲击)。如果经积极自救患者无法咯出气道异物,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青紫、意识丧失,及时呼叫“120”,尽快送医院做进一步处理。

来源:丽江读本

编辑:姜蕾

审核:陈唯一

终审:许建龙

相关文章
危险!丽江14岁女孩吃饭时被3厘米鸡骨卡喉
2025-05-07 17:34:00
调查:大多数活过90岁的慢性肾病患者,都在50岁戒掉了6种饮食!
2025-05-05 14:43:00
河北高速交警接力护送,为心梗患者点亮生命通道
2025-05-04 17:05:00
无陪护病房:患者安心 家属放心 护理贴心
2025-04-30 13:24:00
别让呼吸成负担!拱焦中心“充电”学妙招,守护居民“肺”健康
2025-04-26 21:28:00